从教13年的他,用“3D”复印技术创下30秒的北化速度

发布时间:2021-03-17浏览次数:722

【编者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躬耕教坛,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他们言传身教,牢记育人育才的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升育人实效,拉近师生距离,学校官微特开设[“]专栏,展现北化师者的风采,聆听北化师者的心声。本期,我们走进机电工程学院谢鹏程教授。

图片

走进谢鹏程的办公室,正对门口的办公桌上摞满了材料,一副小小的护目镜,霸占了一旁的整张桌子,这样霸道的它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知道英蓝实验室的人,都知道“3D”复印护目镜。我们的核心技术是模塑成型,通过扫描、制模、成型一体化的智能系统构建,实现具有复杂结构特征光学级零件的三维立体快速**。谢鹏程解释道,就像复印机一样,护目镜模具一打开就是一个立体制品的**品。生产一副护目镜只需30秒,充分展现出科技战的北化速度。

疫情期间,一箱箱护目镜被送往一线:实验室里的学生戴上了,社区的防疫工作者戴上了,一线的环卫工人戴上了,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戴上了……而此刻正安静地躺在谢鹏程办公桌上的,便是第一副被成功复刻出的护目镜。看着它,谢鹏程深邃的眼眸中含着些许的期盼:我们不能亲自奔赴抗击疫情的前线,就靠你们,保护好那些勇士们了。

 

接地气教授工人的代名词

一束昏黄的灯光打在实验机台上,夜晚的企业车间里,寂静到只有机器不知疲倦运转的声音,这求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再次浮现在谢鹏程的脑海中。

身旁的模具还在一开一合,将他的思绪拉了回来。再次成为车间工人,走上生产线,他又开始了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不间断的工作模式。时间非常紧张,每天脑海中就只有一个念头:生产的物资多点,再多点,快点,再快点……在不懈的努力下,单副护目镜生产时间由90秒提升到30秒,日产能超过2000/天。

拉模具、上镜脚、调设备……谢鹏程挽起衣袖说干就干。汗水濡湿额前的碎发,眼圈泛起淡淡的青色,长时间埋头工作后弯曲的脊背,让他看起来灰头土脸的。看到这样接地气的教授,学生们的第一反应是老师,您也能干这个?在生产线上的几个月里,谢鹏程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作为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科研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延伸,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要进得了实验室,下得了车间,不怕苦不怕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不断刷新认识,努力上新''''

看着疫情态势迅猛,不仅谢鹏程坐不住了,英蓝实验室的学生也不淡定了,学生们纷纷找到他说:“老师,我们也想参与到防疫物资的研制和生产,为战作点贡献。他们倔强地表示,身在湖北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对防护物资的需求,能最快地联系到有需求的单位,保证物尽其用,即使不能返校参与工作,也希望能在云端出一份力。

他们语气中的坚定,让电话这头的谢鹏程感触很深,如果不经历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也很难感觉到同学们内心深处是多么希望去做这些事情,他们只是缺少这样的机会,或者这样的平台。

除了实验室的学生,谢鹏程还在志愿者中发现了很多好奇宝宝,他们围着实验室里高大上的注塑设备跃跃欲试。在和大家聊天的过程中,谢鹏程了解到,这些志愿者中非工科的学生居多,他们本身不涉及这个专业,甚至从来没有进入过实验室,学生对于这项科学研究非常好奇。

没事儿,尽管试试看。谢鹏程为大家演示基本的操作方法,鼓励大家上手试试。看着经过自己调试以后的设备全自动运转,大家既惊奇又高兴,谢鹏程却陷入了沉思,他说:我们应该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体验活动,让大家真正的了解化工、了解先进制造,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两年前,通过与行业协会共建面向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谢鹏程就已经在探索建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北化建校六十周年时正式落户昌平新校区,超过20余家企业捐赠了30余套高端装备,放置在工程训练中心的车间里,为同学们学习实践提供平台。

几乎所有的工科生都会经历金工实习环节。随着以高分子材料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如果我们止步不前就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严重脱节,金工实习升级为高工(高分子材料加工)实习,大有可为!这是谢鹏程的决心,也被《中国科学报》报道为产学协同育人模式的北化实践’”。努力追逐的脚步,谢鹏程一直奔跑在路上。

 

学生永远年轻,心态永远年轻

图片

谢鹏程的书柜里摆满了清一色的专业书,他有时会随手翻一翻,但更多的时候,他会看向一张照片,目光也会变得格外柔软——那是他女儿小时候的照片。

为研制和生产防疫物资,疫情期间谢鹏程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回到家中,谢鹏程就多了两个小尾巴,孩子们总是喜欢追在他的身后问东问西。

在家里,要满足这两个小听众的求知欲,在学校,他也有一群渴望扣响科研之门的孩子。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让谢鹏程也有了些许 “吃力的感觉。有趣的东西才能记忆深刻,有共鸣的东西才能与你交流。他发现,想要融入学生群体就要先融入他们的生活圈。

学生们经常聊起的话题,或是一些潮流的新词,或是一两句摸不着头脑的话,谢鹏程都会去网上查一查,也会有意识地将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融入课堂之中。70后也有着00后的心态,谢鹏程自我调侃道:做一个有的教授,也是保持年轻的一种方式。最近,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学生拿着自己现场生产的咖啡杯去接一杯自己酿的啤酒,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看着昌平校区工训中心隔壁的啤酒生产线,谢鹏程诞生了这个有趣的想法。

他半开玩笑地说:啤酒我们已经喝过了,杯子的智能化生产线我们也正在调试。在谢鹏程看来,这不仅是科研成果转化带给学生的成就感,也是学科交叉的直接体现。现在流行DIY(自己动手制作),那就让我们的学生也来DIY这对学生的启发和收获比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要生动得多。

学生永远年轻,也永远能带来惊喜。三维建模是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学院有一名大二学生,只用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就独立做出了包含2000多个零件的航空发动机模型,而这还只是众多优秀本科生中的一个!这让谢鹏程眼前一亮,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不只是起点高,他们想登顶的地方也比我们想象的更高。提到这群孩子们,谢鹏程赞不绝口。

三十与十三,是师道精神的传承

910日教师节这天,谢鹏程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导师杨卫民教授今年已从教三十年,为我们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之道;今年也迎来了自己的第十三个教师节,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努力做好教师这份光荣职业。结尾处跟了一个年轻人常用的表示奋斗的表情。

也就是这一天,他与自己的导师站上了同一个领奖台。“30年教龄教职工与从教13年的优秀教师,从师生到同事,从传道授业到并肩前行。这样的巧合,让他振奋又自豪。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从东区驾车前往昌平校区,作为新手第一次跑这么远的路程,谢鹏程也有点不自信,杨卫民老师直接打开车门,坐到了他的副驾驶上说:我坐你车上,我给你信心。这句话安抚了当时紧张的心情,也让他在教书育人时常常想起——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学生定然能创造不一样的惊喜。

三十与十三,这是育人理念的体现,是师道相继的传承。谢鹏程也延续了导师“‘放养以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育人理念。放养并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真正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对于自己从教三十年的期待,他更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在各自领域的舞台上散发光彩。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成立2年以来,已有至少1500人次在基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而从英蓝实验室走出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踏实!。谢鹏程希望,正如英蓝这个名字的寓意一样,作为英才的摇篮,能够继续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作为雄鹰翱翔的蓝天,自己的学生能闯出一片天,更能撑起一片天。

13年的从教经历,运用“3D”复印技术,30秒跑出科技战的北化速度。与“3”结缘,却想在这一座座山峰中,攀登得更远。不论是科研,还是从教,这条路都还很长。在育人与科研的道路上,有人走在他的前面,也有人在后继赶来的路上,他们与谢鹏程一样都是攀登者。怀着不忘初心的情怀,他们将继续在教学、科研、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