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躬耕教坛,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他们言传身教,牢记育人育才的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升育人实效,拉近师生距离,学校官微特开设[“师”说“心”语]专栏,展现北化师者的风采,聆听北化师者的心声。本期,我们走进化学工程学院李群生教授。
在盛大的新年音乐会上颁发象征着学校最高荣誉的“校长奖”,是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了许多年的传统。
2019年12月28日,在鲜花和掌声中,李群生教授从谭天伟校长的手中接过荣誉证书和奖牌,并在象征着汇聚力量与永铸辉煌的手模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这双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手,曾戴上胶皮手套在实验室取得过一项项科研成果,也曾在工厂车间里触摸检查过设备为提高转化率而沾满灰尘。当然,这双手有时也会握住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默默无闻地为中国化工行业发展培养新人。
同样,正是在这双手的参与下,我国生产出了纯度高达99.99999999%(10N级)的高纯度硅等高科技产品,部分缓解了国际贸易争端在芯片原材料等方面对我国的威胁。
“我不觉得累,科研就是我最大的爱好”
纯度高达99.99999999%究竟意味着什么?李群生教授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把杂质比作坏人的话,就相当于在13亿中国人中,只有不到0.1个。”
之所以要达到这种10N级别的高纯度,是因为超高纯度化学品是电子、航天、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端基础化工材料。他介绍说,尽管我国硅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硅粉常以低价出口到国外,然后还得再以高于出口百倍以上的价格进口。
因此,在李群生、任钟旗教授团队长达15年的刻苦钻研和攻关下,“超高纯度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取得重要成果,一举扭转了相关技术和产品被人“卡脖子”的局面。
此前,我国生产芯片和单晶硅急需的高纯硅料被几家国外公司垄断,产品价格奇高且受制于人。该项成果鉴定委员会有关专家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后,高兴地说:“实现自主创新,替代并超越国外先进技术,对扭转我国高端化学品受制于人的严峻形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
李群生在科研中得到的是简单又纯粹的快乐,就像他所研究的分离精馏技术所追求的那样——纯而又纯。科研攻关中,尤其是分离提纯技术,每将小数点后代表纯度提高的“9”增加一位,难度系数就会呈现出类指数式的增长。“但只要国家和人民有需要,我们还是会继续研究下去的。”
他45岁以前,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是常态。但他还是说:“我不觉得累,科研就是我最大的爱好。”因为“从读大学起,我就养成了每天早上跑4.5公里的习惯”,这个习惯保证了他的身体健康,让他有充足的精力投身科研。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他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一等奖7项。仅2019年以来,除“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外,他还获得了201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立志让科研惠及于民,曾拒绝国外高薪聘请
李群生经常说,做科学研究的终点不是在实验室,而是要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一直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学以致用,惠民利国”为理念开展各项工作,用心血催化出一项项成果,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在很多人眼里,化工一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代名词,而众多像李群生一样的北化科研人就是致力于“绿色化工”研究,努力让化工变得更加“美丽”。
他所从事的传质与分离技术就是破解化工产业污染的一把“金钥匙”。“我们的技术一方面可以让化工排放物有效物质更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耗,进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产化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数十年埋头苦干,他先后完成百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几十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功落地1000余项。因此,在他科研“日程表”的空隙里,填满了各类到企业一线去实地调研指导的安排。
“只有到生产车间里去,才能了解到实际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科研提供方向。”李群生教授说,学校非常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些长期合作的企业对北化的科研成果十分认可,“我们只有不断推出新的项目,才能不让化工大学这块在业界的‘金字招牌’蒙尘。”
2007年至2008年,李群生教授曾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关于高效分离精馏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他回国前夕,美国有关单位开出丰厚的待遇想要挽留他,甚至已经下了聘书,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回国了,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北京化工大学,一边做着科研,一边教书育人。
他坚定地说:“我喜欢在国内工作,在化工大学当老师,这已经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了。”在他看来,是学校培养了他,为他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他非常满足,用科研成果回馈母校、惠及社会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的9月10日,57岁的李群生教授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在当天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他获得了学校2020年“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但在他看来,“优秀教师”这四个字不仅是学校授予他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时刻鞭策着他更加努力地践行育人育才的使命。
出生于“教师世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63年,李群生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我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我爸还有我伯伯,他们是人民教师,到了我这一辈,我和我爱人,还有我弟弟也都是教师”,他骄傲地说。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从小就受到了“师长们”的影响和熏陶,而为了对得起别人对他“老师家孩子”的称呼,他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成绩更是一直名列前茅。
父辈的师者风范为他树起了榜样,他们用言行教会了李群生“学为好人,要走正道”的价值追求。所以,他现在回想起来,“我长大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我也很喜欢这个职业。”
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泽廷教授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化工领域的博士后,“张教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看重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李群生说,动手能力强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受导师的影响,他现在也这样要求学生。
让研究生亲自动手锯钢筋、搬钢管,按照流程图搭建实验装备是常有的事。这还不够,经常带着大家去工厂“采风”也是他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是他所要求的“既做得了科研,也下得了车间”。
正是这样,他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能非常迅速地进入状态,并独当一面。也有学生选择像他一样继续留在高校教书育人,现在已经成为系主任。
而对于很多已经毕业了的学生来说,科技大厦的1201是大家解锁“北化记忆”的密码。李群生就是1201室的家长,在他身后书柜上摆放着一幅书法作品,“那是学生送我的,每年教师节他们都会发来消息问候,我感觉这也是做老师的幸福所在。”
曾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评价他:“脾气不错,挺和蔼。”他看到后笑笑说:“哈哈,我感觉还可以吧。”
“有人惹我生气了,我就多想想他的优点,慢慢就不生气了。而对表现非常好的学生,我也会想想他们身上的不足,以免过分的偏爱他。”这就是李群生辅导学生的秘诀。
时间带走了他的青春,却又给他送来一批又一批更加青春的孩子。一张照片中,身穿硕士和博士学位服的学生们把他紧紧围在中间。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不信你看,他在那一片“桃李芬芳”中笑得多甜。